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临县这个村里来了个年轻人,结果.......

    信息发布者:李鹏飞
    2017-02-22 15:25:36   转载

    临县木瓜坪乡前长乐村,南北两面环山,境内梁峦起伏,沟壑纵横,地下矿藏尚未开发,地上无资源,水利设施落后,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属典型的纯农业村。

    深山里的人们生活艰苦,不断外迁寻找出路。也有一些人由于生活的无奈只能驻守在祖辈留下来的这片土地上。

    一路颠簸,记者抵达了前长乐村,在年前立项的香菇养殖合作社项目已经初具规模,一排排整齐的大棚钢架整齐有序的排列着,远远望去,煞是壮观,在这个看不到任何现代化痕迹的地方显得格外的刺眼,几个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这是那个小伙子带来的,听说他是新来的村干部,不是这里人”,“听说这大棚建起来我们就能在家门口打工了”,“年前还给我们送米面油”,“还有衣服、被褥”,“还让我们入股了,每入1万,年底保底给800,效益好还能分红”,“小伙子人不错,经常和我们唠唠家常,还帮我们干干活”……这些工人都是来自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他们这一辈子很少离开村子,很多最远也就去过县城,这样的大棚以前都没见过。

    他们口中的小伙子是去年11月29日从孝义市住建局来该村挂职第一书记的冯文博,大棚是冯文博和村干部考察建设的标准化香菇养殖合作社项目,该项目采用个人投资为主,将贫困户吸收进来成为股东、拓展规模,分红分利,合作社占地面积50余亩总投资500万元,其中(2016年扶贫资金25万元、2017年扶贫资金30万)建设大棚54个,放菌棒40万棒,实现贫困户每年年终保底收益8%,能解决40人的就业问题。

    这个穿着棕色带帽棉衣、迷彩裤,脚上好几处破洞黑布鞋的精瘦中年男子叫李小勤,他正在把包钢架的铝合金条努力整平,用来加固钢架。

    记者随着李小勤一路踏沟坎,爬山梁,终于到了他家。什么叫做家徒四壁?三间土窑洞,还是纸糊窗。家里唯一的电器是李小勤前年从旧货市场花了200块钱买的一个小方块彩电,家里只有两口缸,这边人叫做瓮,一口用来放水,一口用来放粮食,还有一个木头扣箱放些衣服杂物。被褥叠放在炕上,一个新的也是被捐赠的舍不得盖,压在最底层。这就是一个家。虽然贫寒,但还算整洁。

    李小勤的母亲早年因病截肢,妻子脑神经失常十多年,没什么钱治,勉强能自理,还有一个12岁的男孩,在距他们村30多里路的一个村子上五年级。为了照顾家人,他只能留在村里靠种点玉米、打点零工生活。

    “也没什么够不够,没有白面了吃点玉米面,衣服脏了洗一洗,破了补一补。”当被记者问到一年的收入够不够维持生计时他这么回答。“身上的衣服都是别人捐赠的,勤俭惯了,破了补补还能穿,舍不得扔。”

    “没什么钱,只入股2000元,不过这小伙子还是让人看到了希望,自从大棚开建,我就在这里打工,以前村里找个零工都不容易。他说等香菇种上了,就让我们在里面工作,这样不用离开家也能有一份收入补贴家用。”

    从李小勤家里出来,拄着双拐的郝眼元在路上叫住了同行的冯文博,“我上午去村委没找到你,家里没油了。”生活不方便的郝眼元想找冯文博帮忙买油。郝眼元今年60多岁,近几年家里才多了一个哑巴又有眼疾的媳妇互相照顾,他是村里的五保户,这不,冯文博来了没多久,已成了“有事就找他”。

    前长乐村的村委是原来的小学,由于没什么孩子上学,已经荒废。办公桌椅也是破旧的课桌。唯一一套会议桌村主任李奋勤也告诉记者是冯文博自己出钱买的。右边资料柜里的材料都是冯文博来了以后一个人建立起来的。“他来了后蹲村入户,与老党员两委成员座谈,了解村里的情况,对两委班子进行教育培训,学习党章党纪、政策法规,围绕精准脱贫进行研讨。”李奋勤希望,这个年轻人的到来能让祖祖辈辈过着靠天吃饭的村民的生活能有所改变,能带来新思路、新政策,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谈起下一步的想法,冯文博计划争取光伏发电项目230亩地,对村里损毁的村间道路进行维修,争取解决山间田地灌溉的问题。针对该村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进行护工培训,在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签约服务。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